
滨海能源大规模重组计划(维权)(SZ000695,股价14.51元,市值32.23亿元)经过半年的进展即将告一段落。
滨海能源11月14日晚间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停止发行股票及关联交易购买资产及筹集支持资金的议案》。
根据上述预案,滨海能源初步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沧州旭阳”)100%股权。交易完成后,滨海能源的大股东将由常备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常备集团有限公司。不过,随着交易的完成,这一向大股东变更的计划已经到了“死期”。点。”
此次交易的“失败”也意味着滨海能源为减轻核心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利润压力、打造“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业务架构的努力暂时告一段落。
半年内完成大规模资产重组。
更换大股东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公告称,11月14日,滨海能源召开董事会第十一次、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暂停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支持融资及关联交易的议案。
滨海能源回顾其重组进程,宣布自 2025 年 4 月 30 日起暂停运营,并表示计划发行股票购买资产并筹集支持资金。
半个多月后,5月16日,滨海能源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公司股票购买资产及支持融资的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等相关议案,并于5月17日披露了交易方案。公司股票计划于2025年5月19日复牌。
根据当时的计划,滨海能源拟向旭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同时公司拟通过向最多35家合格特定投资者进行半私募募集配套资金。
6月至11月,滨海能源披露了6起关联交易进展公告。然而六个月后,市场期待的并不是重组取得重大进展,而是终止公告。
该交易自启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大额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组等”,预计本次交易属于大型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范畴。
更重要的是,如果本次交易成功,将对滨海能源的股权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方案,交易完成后,滨海能源的大股东将由力兴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力兴集团有限公司,但公司实际控制权不会发生变化。如果要换一个人,那就是杨学刚。随着重组的完成,大股东变更也被推迟。
为什么要出去?市场环境的变化。
未商定的商业条款
11月14日下午,滨海能源在公告中解释了终止原因,这是市场关注的一大问题。
公告称:“自交易方案披露以来,公司与交易各方积极协调开展与本次交易相关的工作。由于市场情况较交易方案初期发生变化,经就本次交易进行讨论和谈判,交易各方未能就相关商业条款达成一致。”为切实保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经审慎、协商考虑,公司同意终止本次交易。与交易各方友好协商。
事实上,滨海能源进行此次重组的动机源于其核心业务面临的盈利压力。
根据该规划,滨海能源目前的核心业务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尽管公司近年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营业利润不断增加,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仍然存在问题”。由于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而面临压力。”
作为最初收购目标的沧州旭阳被视为缓解压力的“良药”。资料显示,沧州旭阳主要从事尼龙材料相关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涵盖己内酰胺、尼龙6等。根据2024年Frost & Sullivan统计,沧州旭阳是全球第二大己内酰胺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完整”的优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工艺流程的企业之一,利润丰厚。
滨海能源希望通过本次交易,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化工新材料业务,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两大支柱业务并行发展的业务格局,绘制“第二增长曲线”。目前重组已完成,战略愿景暂时落空。
滨海能源表示,终止交易的决定是与各方广泛沟通、认真分析、友好协商后做出的。公司及其关联方不存在需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
对于未来发展,滨海能源强调,公司目前经营状况正常。本次交易的完成不会对公司现有经营生产活动或战略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正积极推进负极材料市场发展、一期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并入电网配套的绿色储电项目以及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力争不断提高其业务绩效。
此外,滨海能源承诺按照相关规定,自本公告披露日(11月15日)起1个月内不筹划任何大规模资产重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彭飞
新浪财经公众号
我们每天24小时播放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新浪财经)